課外活動太多是壓力?香港家長如何為孩子找到最佳平衡點
- Big Heart Small Heart
- 7月2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7月26日
👩🏻🦱「人哋個仔學緊馬術,我哋唔可以淨係學游水就算...」
👨🏻🦱「CV要靚,課外活動要多元化!」
🧑🏻🦱「課外活動,越多越好!」
香港家長的共同心聲:課外活動是助力還是壓力?
作為香港家長,這些對白是否很耳熟?為了讓自己的小朋友「贏在起跑線」,不少人可能會安排密密麻麻的補習、興趣班和課外活動。但大家有否想過,課外活動也可能成為小朋友的壓力來源?作為家長,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找到平衡點,讓課外活動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,而不是負擔?
揭開「興趣班文化」的迷思:研究怎麼說?
👩🏻🏫首先,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「興趣班文化」!
1️⃣ 「物極必反」效應:過多活動會適得其反? 部分研究提出,過多的課外活動可能會增加焦慮和壓力。例如,有人擔心參與過多活動會導致學業效益趨近於零,甚至損害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和抗逆力。然而,《The Over-Scheduling Hypothesis Revisited》的研究指出,目前沒有足夠證據支持「活動過多導致負面影響」的假設。該研究強調,即使孩子每週參與超過20小時的課外活動,他們成年後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成就依然表現優秀。
🌟重點:活動本身無問題,但「量」需要根據孩子的需求來調整
2️⃣ 「曲線關係」:適量才是關鍵 研究表明,參與適量的課外活動對青少年的學校歸屬感、學業參與度和成績有最佳效果。《Too Much of a Good Thing?》的研究發現,青少年參與兩個活動領域時表現最佳,而參與過多(如超過3個活動)或完全不參與的孩子,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則相對較差。
🌟重點:重質不重量,找到合適的「平衡點」比盲目追求活動數量更重要
3️⃣ 「過度安排」是迷思? 《The Over-Scheduling Hypothesis Revisited》的研究結論顯示,高度投入課外活動並非壞事。例如,每週參與超過20小時的青少年並未出現心理健康問題,反而與更高的教育成就相關。這表明,活動的效果需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和需求來評估,而非單純地以活動時長或數量來判斷。
🌟重點:高度投入可能帶來長遠益處,但需要因人而異,視乎孩子的興趣和承受能力
家長如何為孩子找到平衡點?4個實用建議
👩🏻🦱👨🏻🦱家長可以如何平衡?給你4個實用的建議
1️⃣ 觀察孩子的狀態 定期與孩子溝通,了解他們的感受。例如,問問孩子:「呢啲活動係咪你自己鍾意?會唔會太攰?」讓孩子的真實感受成為調整活動安排的關鍵指標。
2️⃣ 重質不重量 與其追求「乜都學」,不如鼓勵孩子探索和專注於1-2項他們真正熱愛的活動。這樣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興趣和專注度,也能避免過度的時間與精力消耗。
3️⃣ 守護「留白」時間 刻意保留自由玩樂或家庭日的時間,讓孩子有空間發呆、放空或隨心探索。這對情緒健康和創造力的發展至關重要。
4️⃣ 看重過程而非結果 不要只看活動是否有助於「靚CV」,更應關注活動帶來的樂趣、技能和友誼。當目標不再功利化,孩子自然會輕鬆快樂地投入其中。
結語:讓孩子快樂成長,而非盲目追逐
課外活動本身無好壞可言,效果取決於孩子的感受、活動的性質,以及家長的心態。與其追求「贏在起跑線」、「人有我有」、「靚CV」,不如讓孩子既能發揮潛能,又能享受快樂的童年。希望各位小朋友都能有個愉快又充實的暑假!🤲🏻♥️🌱
Reference: Knifsend, C. A., & Graham, S. (2012).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? How breadth of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relates to school-related affect and academic outcomes during adolescence.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, 41(3), 379–389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964-011-9737-4Mahoney, J. L., & Vest, A. E. (2012). The over-scheduling hypothesis revisited: Intensity of organize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 outcomes.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, 22(3), 409–418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.1532-7795.2012.00808.x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