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「自殘」:當內心痛苦無法言說時
- Big Heart Small Heart
- 7月18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如果可以選,我也不想自殘
「自殘」(Self-Harm)是指一種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,通常不以自殺為目的。這種行為可能涉及割傷、燒傷、撞擊自己或其他形式的身體傷害。研究統計發現大約有17%的人在一生中曾出現「自殘」行為,而首次「自殘」的平均年齡為13歲。
我們該如何理解「自殘」?
「自殘」通常發生於情緒上承受極大的壓力和痛苦時,有些人可能會透過這種方式來紓解或表達內心的情緒。當內心的壓力無法被處理,或是情感上感到麻木時,透過身體的痛楚,可能會暫時轉移注意力,甚至感覺自己「還活著」。而當一個人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的痛苦時,「自殘」可能成為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,讓身邊的人注意到自己的困境與需求。
「自殘」不代表一定有精神健康問題
然而,「自殘」確實是與情緒疾病有關連,特別是抑鬱症、焦慮症或創傷後遺症等。
大家必須要記得,自殘行為往往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痛苦,需要被理解而非責備。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出現自殘行為,鼓勵尋求專業的幫助,並建立支援網,學習發掘更健康的情緒紓解方式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