惡劣行為就是精神病?精神科醫生拆解「尿液汽水」事件背後的迷思
- Big Heart Small Heart
- 8月11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今天報道的「尿液汽水」事件令人震驚。一名男子因報復心態,蓄意污染汽水飲品,並將污染飲品放回貨架。事件懷疑導致一名9歲男童不適入院。我們留意到不少人在網上討論事件:「係唔係有病?」「係唔係精神有問題?」「一定有精神病!」
極端行為背後的心理探討
「報復心」雖是人類都會經歷的心理反應,但將其付諸不成比例的傷害性行動,確實反映了個人內在的問題。這有機會與衝動控制困難(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)、某些人格特質(Personality Traits/Disorders)或長期的情緒問題/壓力有關。但請留意,這些只是可能性,絕非必然!
惡劣行為不等於精神疾病
精神疾病的診斷有嚴謹的臨床標準,不能單憑一件事就下定論。一個人可以在沒有精神疾病影響的情況下,出於純粹的惡意、扭曲的價值觀或判斷力差而犯下惡行。
重要的事要說三次:
惡劣行為 ≠ 精神疾病
惡劣行為 ≠ 精神疾病
惡劣行為 ≠ 精神疾病
破除污名:學會區分「壞」與「病」
將無法理解的壞事歸咎於「精神病」,容易加深對真正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與誤解。譴責惡行是必要的,但我們應避免輕率地貼上精神病的標籤。在未完全掌握所有資訊時,切忌妄下定論。學會區分「壞」與「病」十分重要!
希望九歲男童冇事😢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