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科歷史回顧:胰島素休克療法為何走入歷史?
- Big Heart Small Heart
- 4天前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《精神科歷史大揭秘》現今精神醫學中,你絕對不會再遇到的治療方式,就是曾經風行一時的胰島素休克療法(Insulin Coma Therapy)。這項在20世紀中期被用於治療嚴重精神疾病,特別是精神分裂症的方法,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
胰島素休克療法的起源與操作
胰島素休克療法是由美國精神科醫生Manfred Sakel於1933年意外發現的。其操作機制是通過給精神病患者注射大劑量胰島素,刻意製造低血糖昏迷狀態(Hypoglycemic Coma),隨後再注射葡萄糖使患者甦醒。當時的醫生相信,這種「休克」過程能夠「重置」大腦功能,從而達到治療精神疾病的目的。
為何胰島素休克療法被淘汰?
然而,到了1950年代末期,胰島素休克療法迅速被棄用。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治療過程中高達1-2%的死亡率,這是完全無法接受的。此外,長時間的低血糖狀態可能對大腦造成永久性損害,導致認知下降、記憶力衰退等嚴重後遺症,甚至有些患者在注射葡萄糖後無法甦醒,陷入持續昏迷。
更重要的是,這項「治療」方法缺乏足夠的臨床認證,其療效並未得到充分證實。因此,胰島素休克療法現今已被完全淘汰,成為精神醫學史上的過去式。
現代精神醫學的進步
隨著1950年代第一隻抗思覺失調藥物Chlorpromazine的出現,高風險的舊式療法逐漸被取代。時至今日,更多有效且安全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不斷問世,使得思覺失調症變得有藥可醫,患者亦無需再承受以往高風險的治療方式。







